“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国家出台首个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文件
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点击蓝色字体查看意见原文),对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提出了规范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一起看《实施意见》重点内容↓↓↓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教基函〔2019〕8号
1 培训机构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深入,校外培训从线下向线上迅速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外线上培训质量、增加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 2 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工作目标
3 备案审查重点 重点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等进行备案。
4 对校外线上培训开展排查 5 排查及日常监管重点 培训内容要传播正确价值观,应当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得包含淫秽、暴力、恐怖、赌博以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及链接等,不得出版、印刷、复制、发行非法出版物,不得从事侵权盗版活动。 02 时长适宜 线上培训应当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合理设置课程培训时长,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 03 师资合格
具有完善的招聘、审查、管理培训人员的办法,师资队伍相对稳定,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04 信息安全 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经培训对象及其监护人同意后,对培训对象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做好培训对象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护,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培训对象信息。用户行为日志须留存1年以上。 05 经营规范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在培训平台的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及退费办法。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收取的预付资金总规模应当与服务能力相匹配,严禁超出服务能力收取预付资金,预付资金只能用于教育培训业务,不得用于其他投资,保障资金安全。
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鼓励建立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保护用户权益。 06 限期整改
经排查发现问题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应当按整改意见进行整改,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并重新提交相关材料。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对逾期未完成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进行查处,视情节暂停或停止培训平台运营、下架培训应用、关闭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依法进行经济处罚等。
6 建立黑白名单 对符合相关规定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列入白名单,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列入灰名单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列入黑名单。 对列入黑名单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黑白名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对外公布,及时更新。 7月1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六部门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会上,吕玉刚司长介绍了《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 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这为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在对规范校外线下培训机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的同时,也对做好线上教育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来源 | 转自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